目前分類:益生菌 (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想靠益生菌改變過敏體質 療效恐有限

作者: 健康醫療網/李義輝報導 | 健康醫療網 – 2012年8月23日 上午8:00

市面上益生菌的產品琳瑯滿目,部分甚至聲稱可改變過敏體質等療效,似乎更強化益生菌的療效;台南新樓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醫師鄭超宏指出,臨床上,益生菌可改善過敏疾病等功效並未被直接證實,目前被認為的作用仍以整腸以及免疫調節為主,且必須服用適當且足夠的份量才具有效果。

小朋友如果免疫力較差或是出現過敏等症狀,許多家長常會買益生菌給小朋友服用,以增加抵抗力;鄭超宏醫師表示,一般而言,益生菌較無致病性,且能抵抗消化系統,是溫度不能太高的活菌,分成乳酸桿菌類、比菲德氏菌類(B菌)及其他等類,主要是可將好的細菌帶入腸道中,與壞的細菌抗衡,當腸道這免疫系統改善後,就可誘發免疫反應活性,以降低過敏的反應,就有可能達到預防過敏的功效。

鄭超宏說,其實某些益生菌已被證實對於牛奶過敏相關的異位性皮膚炎,可達到一定功效,但因市面上過於普遍,且無限上綱益生菌的療效,包括過敏性鼻炎、氣喘等,促使誤導消費者對於益生菌的了解,導致花了錢卻達不到效果。

此外,坊間大多賣的益生菌產品份量有限,也無法真正達到健康的目的;鄭超宏提醒,家長在選購益生菌的產品時千萬要多留意,一定要仔細比較成分及內容物等,有必要時,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,才是對小朋友的健康最好方式。
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%E6%83%B3%E9%9D%A0%E7%9B%8A%E7%94%9F%E8%8F%8C%E6%94%B9%E8%AE%8A%E9%81%8E%E6%95%8F%E9%AB%94%E8%B3%AA-%E7%99%82%E6%95%88%E6%81%90%E6%9C%89%E9%99%90-000000922.html


wh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益生菌預防過敏? 還需更多驗證

聯合新聞網 2012/07/05

益生菌當紅,臨床常見家屬給孩子吃益生菌,卻沒有接受正規治療,尤其過敏的孩子。其實,益生菌在過敏預防和治療的效果需更多研究證實。

【聯合報╱葉勝雄/永和耕莘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】

益生菌當紅,臨床常見家屬給孩子吃益生菌,卻沒有接受正規治療,尤其過敏的孩子。其實,益生菌在過敏預防和治療的效果需更多研究證實。說起人類與益生菌的歷史,俄國生物學家梅基尼可夫(Mechnikov)發現胞噬作用獲1908年諾貝爾醫學獎,但對世人影響更多的,是他提倡用乳酸菌對抗腸內壞菌,維護腸道健康並延年益壽。

同一時期,法國兒科醫師亨利提西爾(Henry Tissier)發現,腹瀉兒童的糞便中僅少量雙歧桿菌,健康兒童則有很多,認為雙歧桿菌可用於腹瀉病人,幫助腸道恢復健康菌落。

德國營養學家沃納科拉特(Werner Kollath)於1953年首創「Probiotic」,德文為Probiotika,但意思與現在不同。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將之定義為:「在適當劑量下,能為宿主帶來健康效益的活體微生物」,即為我們現在熟知的益生菌。

其中以會分解乳糖產生乳酸的乳酸桿菌(Lactobacillus)和雙歧桿菌(Bifidobacterium,又稱比菲德氏菌)占多數,還有乳酸球菌(Lactococcus),和不製造乳酸的細菌及酵母菌等。

討論益生菌功效前,必須先了解不同菌種有不同特性,如嗜酸乳酸桿菌(LactobacillusAcidophilus)和雙叉雙歧桿菌(Bifidobacterium bifidum)可預防早產兒壞死性腸炎,但不代表所有的益生菌都可以。也不能單憑一篇報告就論定有效,必須經過反覆驗證和後續追蹤。

目前廣為證實的功效還包括:

wh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研究:幼年接觸細菌 或可抗過敏和哮喘

【大紀元2012年06月20日訊】(大紀元記者王平編譯報導)多年來醫師觀察到一個矛盾的現象,即在乾淨的環境中成長的人罹患過敏、哮喘和發炎的比例較高。現在,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(Brigham and Women’s Hospital)的研究人員終於找到原因──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,接觸微生物(細菌)反而會促使免疫系統對疾病產生保護作用。據《波士頓環球報》(Boston Globe)報導,研究人員以老鼠實驗證明,幼鼠免疫系統尚未定型,接觸細菌會「教育」免疫系統,使其未來對於疾病產生免疫效果,而成年老鼠接觸細菌則無此效果。

研究人員在比較無菌環境中和正常環境中培養的老鼠後發現,在無菌室長大的老鼠肺臟和膽中的免疫細胞較多,這些免疫細胞會增加老鼠對肺部及結腸發炎的敏感性。

研究人員又讓不同年齡的老鼠接觸細菌,結果發現,幼鼠接觸細菌後,免疫細胞的數量恢復正常,可以防範哮喘及腸炎,成年老鼠則無改變。

主導這項研究的布萊根婦女醫院微生物專家卡斯博(Dennis Kasper)說,他們希望下一步能找出產生保護作用的特定細菌,並且視需要啟動這種保護作用,以及找到能顯示此種保護作用是否生效的分子標記(molecular marker)。

以上研究成果發表於《科學》(Science)期刊。

(責任編輯:陳俊村)

 

 


wh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